当今,我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来自驯化资源(Zhang et al., 2024; Fuller et al., 2009)。水稻驯化研究可能对保护种质资源、促进品种改良和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Larsen, 2023; Gong, 2017)。中国作为稻作农业起源地,其水稻驯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的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Zuo, et al., 2017; Luo et al., 2021)。然而,该区域水稻持续驯化起始时间及其模式和文化交流方式尚不清楚(He, et al., 2024b)。巢湖地区的凌家滩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之间(图1),该区域的水稻驯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探究水稻驯化、传播与史前文化交流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图1 凌家滩遗址位置(a)、遗址示意图(b)和遗址剖面图(c-d)
本研究对巢湖地区凌家滩遗址两个剖面进行了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凌家滩时期(5800-5300 cal BP)存在持续的水稻种植活动,在5500 cal BP左右水稻开始稳定驯化,晚于环太湖平原(约6200 cal BP)、宁绍平原(约5800 cal BP)以及淮河中下游地区(约5800 cal BP)(图2)。此外,结合其他考古记录和中国东部的地貌特征,本研究认为该时期长江下游与淮河中下游的水稻种植、传播和史前文化交流可能存在3条路线(图3)。凌家滩遗址位于其中2条路线的交汇处,推测其水稻的稳定驯化和独特的文化可能受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史前文化交流及其所携带的种植创新技术的影响。全新世中期凌家滩地区在促进中国东部水稻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 中国东部地区中全新世水稻驯化的遗址点分布(a),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遗址点记录的水稻扇型(≥9)的百分比(b),巢湖地区凌家滩遗址水稻扇型(≥9)的百分比(c).
图3 中国东部地区5800-5300 cal BP水稻传播和文化交流路线(a),中国东部地区中全新世石笋δ18O和野生动物资源记录(Cheng et al., 2016; Yu et al., 2024)(b),水稻扇型浓度和百分比(本研究, Li et al., 2023; He et al., 2018) (c),人口和驯化动物比例(本研究, Yu et al., 2024) (d)。
本研究以“Mosaic pattern of sustained rice domestic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Neolithic East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燕为第一作者,马春梅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张健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成果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2020YFC1521605, 2020YFC1521603)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批准号(20&ZD247)等联合资助。论文全文信息为:
Li, H.Y., Wang, C.P., Zhang, X.L., Zhang, J.P., Ma, C.M., 2024. Mosaic pattern of sustained rice domestic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Neolithic Ea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016/j.jas.2024.106084.